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邁向法官之路4-3)憲法基本國策:從搖籃到墳墓──英國公共醫療免費優質能撐到何時?

從搖籃到墳墓──英國公共醫療免費優質能撐到何時?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


人生的旅途,不外乎會經歷生、老、病、死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又與醫療有很密切的關係。醫院是不少生命的起點,也是許多人畫下句點的歸宿。在北歐等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度,雖然稅率很高,但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政府妥善的照顧,因此有「從搖籃到墳墓」的名言。
英國在二次戰後國家百廢待舉,當時帶領英國打贏二戰、聲勢如日中天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意外在1945年的國會大選慘敗給艾德禮(Clement Attlee)率領的工黨。工黨當時承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打動在戰爭中飽受折磨的英國社會,選民相信工黨比保守黨更有能力完成重建國家的任務。
當時艾德禮政府推行諸多福利制度,其中一項就是「英國公共醫療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從搖籃到墳墓,為每個人提供免費、優質的醫療。」這是英國公醫在1948年7月5日成立時的宗旨和使命。
英格蘭中部的米爾頓凱恩斯大學醫院(Milton Keynes University Hospital),若你詢問這裡的患者或醫護人員對英國公醫的想法,就會發現如今的價值觀與70年前成立的初衷一致。
「過去四年半的時間,我的身體出了很多毛病,但一個醫療單位可以提供這麼多服務、幫我看如此多種的疾病,不但服務親切、有效率,重點還是完全免費,實在令我難以置信。」83歲的李森(Donald Ritson)如此表示。他正在醫院接受治療,並住在有20個床位的外科病房。
李森還記得英國公醫出現之前的慘況,他們家裡無法負擔高額的醫療費:「我記得我哥哥生病了,但我父母根本付不出看醫生的錢,所以他們就試著自己治療我哥哥。」
「我永遠也不想回到那個狀態,所以國家提出從搖籃到墳墓的醫療構想,不是個壞主意。」李森如是說。
曾經有位英國的內閣大臣說,英國公醫就如同宗教般神聖,許多政治人物經常把這套制度掛嘴邊,毫不掩飾展現對公醫的支持,並試圖說服大眾這是一套安全完整的制度。縱使偶爾會有需要自費的項目,但大多英國人不需要付出高額的醫藥費。
雖然英國公醫受到歡迎,但人們也為此感到擔憂。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財政壓力,讓英國社會開始討論,是否要繼續將醫療以免費形式提供給需要的人。
「沒錯,我真的很擔心。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資金來運作,尤其是人類壽命越來越長的現在。」29歲的普蘭特(Sarah Plant)正在醫院陪伴她的祖母,但她自己也長期是英國公醫的使用者,因為她患有罕見疾病埃勒斯-當洛二氏症候群(Ehlers-Danlos)。普蘭特還說,她自己被公醫從鬼門關前救了兩次,她很難想像如果要收費、卻又負擔不起,自己和家人會變得如何。
外科醫師瓦賽爾(Wayne Vassell)則說,他不認為英國公醫的壓力會在短期內獲得釋放。由於人口老齡化、國家分配的預算額度,各項公共服務都在跟政府搶錢的現在,只會讓英國公醫面臨結構性的壓力。
但瓦賽爾說,這些壓力並不會阻止他繼續擔任公醫的醫生:「最棒的回饋,就是看見你治療的病人康復、有個幸福的家庭,並且向你道謝。」
醫院執行長哈里森(Joe Harrison)卻對英國公醫的未來抱持樂觀態度。他期待所有英國人都可以享受到免費醫療,「我相信,我們70年後,也終將來到這裡。」哈里森如是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