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作者:李玟萱/作,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策劃
出版日期: 2016/12/05
私心推薦指數:★★★★☆


本書共分四大章節介紹無家者的世界,分別是十位街友的「街頭人生」、「街頭社工」、「街頭工作」以及「無家者的『家』」四部分,作者李玟萱觀察、參與街頭的世界,聆聽並紀錄每位街友的人生,裡頭雖有悲歡離合、甚至自食惡果的故事,卻也有黑暗中的溫情,以及不斷掙扎、從深淵再次爬起而重生的奇蹟。

圖1 無家者
(資料來源:博客來)



一、心得與省思


【治標與治本】

在生活場域中,看到睡在騎樓的街友、在公園的街友,或是在捷運站旁賣《大誌》(The Big Issue)的街友,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呢?也許有人覺得他們可憐,有人會定期去買一本《大誌》、有人覺得他們髒兮兮、是環境的毒害與治安的死角,有人覺得他們好手好腳卻不自食其力、好吃懶做,也有人把他們當成空氣匆匆路過,每個人都有各自對這群「無家者」的想像,而我呢?我當然不是一位擁有大愛、路見不平以愛相助的博愛家,然而在寒冷的天氣看街友們露宿街頭,難免會有惻隱之心吧!再加上身處地政機關,居住權的議題本就直接相關,因此勢必要好好的來瞭解一番才是,怎能再只是跟以往一樣停留於空想而沒有行動。

本書以作者訪談十位街友的故事來開場,然而在看完前七位街友的經歷後,很諷刺的,原本帶著的幾分同情卻慢慢轉為冰冷,這些人一開始多半都好端端的,甚至不乏商人、中高階公務員,但卻因為沈迷於「酒色」、「賭博」,甚至「混黑社會」、「吸毒」而最終家庭破碎、淪落街頭;或是因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意氣用事、冥頑不靈,甚至不負責任、以自己無知的想法生活最終導致悲慘世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應該就是最好的寫照。

然而,從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的角度來看,街友的問題既然已經發生,也有了需要給予援手的事實,就無法坐視不管,而這些選擇伸出手的「援助者」以及「街友的蛻變」,卻也是再次感動我內心的內容--街頭溫情與街友重生。再者,街友的問題已經是危機發生後的處理階段了,若只是一味的投入資源在善後問題,即使現階段街頭上的街友一個個都做好處置了,但若沒有回到危機預防階段--「年輕時期全方位的栽培與成長」、「酒色賭毒黑的杜絕」以及「家庭的健全」(當然整體經濟也要好),街友依舊會隨時間一個個冒出來,治標與治本,兩項方針缺一不可。


【街頭的溫情、黑暗中的重生】

失落的街頭中,若要說希望的火苗從哪裡來?街頭的神蹟在哪裡?我想當看到一個原本已經自我放棄、不抱持希望的人,起初滄桑失落的眼神卻能一點點的放出光明,最後甚至全然轉變、成為幫助他人的人時,一個人的轉變--觀念的改變、心病的醫治、行動的改變、成果的改變,應該就是街頭最大的神蹟了。

以本書的第八位主人翁阿輝為例,原本在藝術方面有所成就,且為西進大陸的台商,然而生意失敗回台後,為解原本染上的毒癮而做賭場、仲介人頭、詐騙退休金,最後淪落街頭、進入毒品戒治所。然而受到社會救助的阿輝依然無法解除毒癮,只要一有錢就想碰碰毒,一次次的戒治又沈淪,一而再,再而三的四進四出毒品戒治所,直到後來車禍癱瘓毒品生涯才告一段落。而在阿輝受洗信主後,車禍的癱瘓慢慢痊癒,也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人生的價值--毒癮根治、以過往玉石經驗做起賣玉生意、同時到三個教會機構教學生畫畫,以及,回饋遊民收容所。書中的第九位主人翁阿忠,則是在嬰兒時期就送給養父母,長期受到家暴、戴著面具演出符合他人期待的人生、多次自殺未遂,直到接觸恩友教會後改變他的人生,成為教會的傳道人。內心最深沈的疾病,最後唯有回歸信仰與真愛,才能讓心靈被徹底洗乾淨。

而這些街友的改變,則來自街頭的溫情--街頭的社工們,第一線的面對街友、最耐心的對待街友、最瞭解街友、也最瞭解街頭世界需要的變革。舉社工翁爸的親身觀察而言,社工努力提升質化的內容,政府評鑑卻只想看量化的成果,翁爸說:「社會工作是潛移默化的,要看到一個人的改變很慢,你要先思考他背後的成因,也要有耐心看他幾年後能不能自給走出來,這些都不是短期量化的東西。街友現階段有沒有工作是其次,觀念如果可以改變,其他東西就不用擔心。」


【誰是街友? 】

最後,看完本書一個有價值的收穫,到底街友是什麼?街友是一個身份嗎?人能蛻變,街友只是現有的收入無法繳納房屋租金,是一時間無處可去、是暫時的狀態,過了這個階段還會進到下一個階段,這不應該是永久的身份,只要我們適時給予幫助,街友能夠重生、自立自強、甚至成為幫助人的人──這是看待街友時一個極其重要的認知。

如同霍桑(Hawthorne)在其小說《人面巨石》(The Great Stone Face)所說,那人面巨石就像總是在那裡看顧著我們,而在那地要誕生一個人,注定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最高尚的人物。因此,如人面巨石般,面對街友的議題,我們也以溫情時時看顧著這個多變的社會,從想法到實踐,從治標到治本,從年老到年輕。


圖2 人面巨石
(資料來源:https://goo.gl/8L2z0V)

二、重點摘錄

【本書街友簡介】

  1. 王子:野雞車大亨、花天酒地、賭博;燈塔教會、掃地工。
  2. 周爺爺:抗戰時期幼兒兵;舉牌工、燈塔教會、萬華社福中心。
  3. 阿新:電纜回收公司、賭博、茶室、酒家、遭陷害入獄;舉牌界的人資部長。
  4. 強哥:黑社會、景美警備總部軍法處(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更生保護會;掃地工、街遊導覽員、Big Issue銷售員。
  5. 趙伯伯:澳門水警(抓偷渡客)、既是警察也是黑幫、從黑白到全黑(賭場、酒店保鏢、物色按摩小姐)、臺灣洗電腦版工人、意氣用事辭職、飼養一百多隻流浪狗導致與妻離婚;寧可自己去垃圾桶翻東西吃,也要忍餓把僅有的錢拿去買貓罐頭餵貓。
  6. 老越:眷村外省二代、分配科科長、結婚生子、生大病、意氣用事提前退休(差五年上校退伍月領五六萬)、性格大變沈迷賭博電玩、與家人感情不睦、賭六合彩、交女朋友、應徵保全、一身卡債;恩友教會、基督教救世軍、舉牌工。
  7. 晃晃:維修工人、自身耳鳴被害妄想是政府電磁波監控、陳情生涯;萬華社福中心。
  8. 阿輝:復興美工、台商、玩玉、生意失敗、吸毒、做賭場、仲介人頭、詐騙退休金、毒品戒治所;萬華社福中心、遊民收容所、四進四出毒品戒治所(毒癮)、車禍癱瘓、受洗信主、重新賣玉、主根治毒癮、同時到三個教會機構教學生畫畫、回饋收容所。
  9. 阿忠:嬰兒時期就送給養父母、家暴、察言觀色符合他人期待演出、父母賭博、多次自殺未遂;恩友教會、靈肉醫治、受洗信主、恩友教會傳道人。
  10. 阿明:先天小兒麻痺、小工廠作業員、攤販;身障街友、賣玉蘭花。

【街頭工作簡介】


百分之七十的街友有工作,只是多為非典型的工作,收入有限且不穩定。街友時常從事的工作有舉牌、發海報、出陣頭、資源回收、賣雜誌、以工待賑等,這些大多是高度勞動付出但收入微薄的工作。介紹如下:
  1. 舉牌工:舉牌指的是拿著大型廣告招牌,在街頭定點讓路過行人看見廣告的一種工作,最常見的是建商廣告。這些工作通常由派報公司招募臨時工來做,一天工資約七、八百元左右,是街友最常做的臨時工作之一。臨時工一般都在定點集合,由派報公司出車載他們在不同路口下車,傍晚再一一載回發放工資。雖然工作時間明訂八小時,但加上等待派報公司接送、排隊驗證件領工資的時間,全程往往要耗費十至十一小時。雖然投資報酬率低,卻是許多底層勞動者迫不得已的選擇。
  2. 販賣《大誌》(The Big Issue):《大誌》於1991年創立於倫敦,內容涵蓋時事、社會議題及藝文資訊。這是一本專門給無家者及社會弱勢販賣的刊物,目的在於讓他們有機會透過銷售雜誌來自食其力,重建個人的信心與尊嚴,取回生活的主導權。臺灣版於2010年由大智文創取得授權創刊,批貨成本為售價一半,每銷售一本,街頭販賣者可獲得50收入,販賣地點大多在捷運出口、車站等人群往來較多之處。
  3. 出陣頭:無家者時常從事的另一種臨時工作是「出陣頭」。廟會節慶的活動,稱為紅陣頭,喪葬類的稱為黑陣頭。在廟會活動中,街友常擔任拿旗子、推風帆車等簡單而不需要專業技術的工作;在黑陣頭中,街友可能擔任殯葬隊伍的一員、或負則扛旗子、抬棺等工作。這些陣頭活動,除了讓街友可以賺到微薄的收入,獲得免費的衣物、餐點外,重要的是,可以讓他們暫時走出陰霾,去感受社區熱鬧的氣氛。
  4. 掃地工:一個月全勤有一萬五千五百塊。
  5. 街遊導覽員:「街遊」是芒草心慈善協會受倫敦Unseen Tour啟發而發展的台北徒步導覽活動。導覽員皆為曾有流浪經驗的人,漂泊的人生和街頭求生經驗讓他們有不同於一般人的視角。透過這樣的活動,遊客不僅能從無家者的眼光探索台北的另一面,導覽員也能從中獲得自信與經濟獨立的機會。
  6. 賣玉蘭花:部分無家者或經濟弱勢者會選擇以玉蘭花作為街賣項目,通常街賣者會和「盤商」預訂固定的數量來販賣,玉蘭花的保存期限只有一天,「當天沒賣出去,就不能賣了」。由於玉蘭花是買斷的,街賣者必須字負責賣不出去的折損風險。多數街賣者都集中在廟宇旁,因為除了信眾會買玉蘭花供奉神明外,信眾通常也較有慈悲心,看到弱勢的人會比較願意購買。
  7. 以工帶賑:政府出錢讓部分收容機構或是創世基金會等民間機構以勞務工作換取薪資。
  8. 發傳單、派報。
  9. 資源回收:為店家做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等工作,也是高勞力低門檻的工作,部分無家者常常賴以為生。回收的各類資源經整理分類後,要再運至資源回收站或舊家具、家電回收單位,基本的體力及簡易的運輸工具不可或缺,對某些病弱的無家者來說依然有門檻。
  10. 遊行抗議充人頭:一次約五百。

※ 點工:非固定工作,需要工人的老闆會以日薪聘請工人。工作項目大致為做木(釘天花板)、做土(土木工程)和油漆,其他亦有扛棺材、廟會出陣頭、清潔工等。


【無家者的住所】

  1. 艋舺公園、台北火車站、地下道等街頭環境。
  2. 老舊社區廉價租屋、弱勢住宅。
  3. 公辦或公辦民營的遊民收容所:收容所裡有好幾種人,一類是真正的遊民,對自食其力的想法比較薄弱;一類是出獄後的更生人,因為服刑期間妻離子散,剛回社會也沒有經濟能力就暫住下來;還有一類是失智或被家庭棄養的老人,警察也會把他們送進來。
  4. 廣義社福機構:很多基督教機構可以讓街友洗洗澡、領領刮鬍刀,偶爾吃個泡麵、換個衣服,很多牧師也真的很有心,希望我們走正確的路,帶領我們歸主。

【食物BONUS】

  1. 水源:只有人花錢買米酒,沒有人花錢買水,喝水去廟裡裝,或是喝公園廁所的自來水。
  2. 廟宇:每逢農曆大日子,有些廟宇有提供免費的飯麵,如板橋接雲寺就曾連煮一個月的伙食布施窮苦人家;板橋北門的土地公廟有個師傅很會炒麵,每逢初二、十六都會炒給信徒吃,街友聞風具攏,還有甜點紅豆湯。
  3. 教會、社福中心。

【社福機構及社工】

  1. 芒草心慈善協會:由一群服務街友的第一線人員於2011年成立,一開始以國際交流為主,與日本、香港、韓國等地的工作者交流經驗、互相學習。2014年開始拓寬版圖,以更實務的角度協助無家者及貧困者,除了實際規劃執行無家者自立方案,如街友導覽(街遊)、起家工作室、自立支援中心;也著手舉辦流浪生活體驗營、「呷飽未」社區共食餐桌,期望透過更多體驗與交流,進一步幫助外界瞭解貧困者的生活樣態。
  2. 新北市志願服務協會。
  3. 萬華社福中心。 
  4. 燈塔教會:由同樣經歷街頭乞討生活的王愛敏牧師從美國回台為街友所創立,門口放著「餓了,請你來吃;渴了,請你來喝」的看板。
  5. 恩友教會:基督教恩友教會是一個照顧弱勢的組織,在台設立了將近三十間教會,還建立了義診聯盟,讓健保被斷卡的貧寒族群可以免費到一百多家診所看病,十年前成立於華陰街,主要提供免費午餐給失業無家可歸的人,每天晚禱之後也清空座椅讓街友睡上安穩的一覺。教會也敞開大門邀請其他教會來認識街友,告訴他們其實街友就是一個「人」。
  6. 平安居:臺北市社會局委託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成立的收容機構,公辦民營,專門收老弱殘疾人士。
  7. 楊運生:遊民教父。
  8. 張獻忠:丐幫幫主。


【救助及福利制度】

  1. 低收入戶補助:「臺北市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規定,申請之全家人口之土地及房屋價值合計超過新台幣650萬元,就不符合資格,而《社會救助法》則規定,凡是家中不動產價值超過480萬元者,也不符合中低收入戶規定。
  2. 福保:受保對象屬第五類被保險人,適用於《社會救助法》規定的低收入戶成員,因為主要對象是低收入戶,算是社會福利的一種,所以簡稱「福保」。
  3. 老人年金:每月三千。
  4. 掛帳制度:讓街友憑就診單看診,醫院於月底結算時向市政府社會局結帳。掛帳制度的優點在於不僅能為吃緊的社工人力大大解套,也能提供街友醫療資源,因為街友的健保卡幾乎都因為欠費而鎖卡,社會局不可能替他們還清這些欠費,只好每次由社工陪同街友候診、領藥、付費,有時從下午兩點等到晚上九點才輪到,整整花了七個小時才服務一個人次,耗時又耗力。有了掛帳制度之後,沒錢看病的街友只要先辦理「福保」身份,看病前到社福中心拿「醫療掛帳單」就可以自行看醫生。
    然而就診單的服務,以台中而言,雖可以去看病,但卻無法做全身體檢,因此大家庭的收容機構之中,若新進駐街友沒主動告知,甚至連街友本身也不知道患有哪些疾病,那麼其他人則無法在第一時間得知他是否帶有傳染病,增加收容機構承受的風險。

【其他】

  1. 街友生態的變化:本來都是一些知識低落、條件差、或是沈迷賭博電玩、大家樂、小型工廠沒了又進不去大型工廠的落魄人,但越來越多看起來像讀書人的面孔,也加入了無家可歸的街友行列,這些人過去從事的工作大部分可能是非專業的服務業。就連台北後車站恩友教會吃免費午晚餐的人,也比以前多很多。而街友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常遇到些大學生、研究生跑來做問卷調查。
  2. 遊民服務:遊民服務的正常流程是,當民眾在街頭發現遊民後,志協前往協助他就醫或安置、協尋家人或進行家庭協調、為他申請低收入戶等福利身份或協助就業,讓遊民可以脫遊、回歸社區的常軌生活,到這裡可算是結案,接下來就由社會局負責遊民業務的社會救助科進行「個案轉銜」,移轉給一般社福體系做後續追蹤。
  3. 分流制度:人們在街頭發現街友後通報警察,警察再報社會局,社會局的社工做初步訪問、依照街友的狀況填寫「轉介單」,再將街友送至合適的去處。例如精障者送至精神療養機構、慢性疾病的送至養護機構、六十五歲以上送至老人安養中心、身障者則送至政府的希望家園,不具任何福利身份的街友再交由民間相關機構後續協助。
  4. 然而若無落實分流機制,如現今的台中市是一旦有人通報,社會局就直接請警察將女性街友送到撒瑪黎雅協會,丟給民間機構來承擔政府原本該做的工作。但民間機構缺乏政府的資源,例如公務體系可以查到街友的身份,民間機構則否;社會局的社工可以有效率地協助街友體檢、精神鑑定、申請福利資格,但民間單位從陪伴街友轉戰各科門診到鑑定結果出爐曠日廢時,至少半年以上才能獲得福利身份,然後才能再轉介到社會局「一開始」即能分流的合適機構。
  5. 街友的建言:(1)讓街友進捷運站賣《大誌》(The Big Issue),給他身上配個無線電,賣的時候若發現可疑分子進入捷運時,拿起無線電就可以馬上聯絡捷運警察,有人幫你擔任警戒,還不用多付薪水。(2)德國街友政策:從德國回來的人告訴街友,有些住不起學區宿舍的學生其實都瞞著臺灣的爸媽睡在地鐵站。德國地鐵站會在地板上畫出一格一格的位置、編上編號,繳一點清潔費,在地鐵打烊後,就可以鋪上塑膠墊睡覺,還有門牌號碼,一樣可以收到家裡寄來的信。德國政府會提供這些街友麵包,也鼓勵他們作一些小玩意兒在地鐵裡販賣,也就是街友文創,還特別開闢一區做人才推銷,歡迎民眾到這裡尋找勞工、家庭教師。(3)各地有街友群聚的地方,像台北車站、艋舺公園,都應該設立一個管理委員會,這也算是對當地居民的保障。(4)人民公社:希望這個社會能有一個「人民公社」,國家可以集中街友並派給工作,讓大家可以在裡面一起住、一起吃飯、一起工作。其實小型的人民公社曾經在板橋出現過,街友表示,很久很久以前,板橋四川路有個神秘的派出所,裡面有位警察收留了一些流浪漢和老人家,那時還沒有清潔隊,警察就給這些人一點點錢,叫他們負責打掃板橋的街道。警察有輛三輪車,每天下班後就騎去撿破銅爛鐵,賣了之後再買菜煮給大鍋飯給大家吃,每個人就靠清潔隊勞動賺的錢負給這位警察。(5)成立街友音樂俱樂部,街友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常聚在一起喝酒,越喝越悶,若是組成一個街友音樂俱樂部,用音樂來排解街友的鬱悶,而且搞不好街友還可以藉此賺點收入。


三、參考資料

霍桑,《人面巨石》。連結:https://goo.gl/JcsDpo。
博客來,2016。《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連結:https://goo.gl/RJOxvq
Dean Dexter, 2003. The Old Man is Gone, Get Over It! URL:https://goo.gl/8L2z0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